銅華鏡彩·光照千秋——平涼百件館藏精品銅鏡聯展 2021.09.29 銅鏡作為古人照面飾容的工具,制作精良、圖紋華麗、銘文重典,承載了古人無盡的審美情趣和無限的精神追求,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景觀。 9月29日,由寧夏博物館、甘肅省平涼市博物館等文博機構共同主辦的“銅華鏡彩·光照千秋——平涼百件館藏精品銅鏡聯展”將在寧夏博物館展出,此次展覽遴選平涼市各博物館藏銅鏡精品137面,時間跨度自漢唐至明清,種類較為齊全,文化內涵豐富,極具藝術欣賞價值,基本可以反映中國古代銅鏡藝術發展的概貌。
“鄉村里的寧夏”專題攝影展 向農民致敬,為豐收頌歌! 2021.09.17 鄉村是歷史記憶、文化認同、情感歸屬的重要載體,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。寧夏博物館、寧夏藝術攝影學會和寧夏日報全媒體視覺頻道共同主辦的“鄉村里的寧夏”專題攝影展,旨在從鄉村生活中尋找源頭,聚焦鄉村振興、展現塞上風情,挖掘和展現寧夏“黃河故事”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力量。
刺桐帆影——泉州“海上絲綢之路”遺存展 2021.07.13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即將在福州開幕,本屆大會將審議文化遺產申報項目——“泉州: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”,中國的世界遺產名錄上有望再添一顆璀璨明珠。 為促進絲綢之路文化交流,由寧夏博物館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共同主辦的《刺桐帆影——泉州“海上絲綢之路”遺存展》將于2021年7月14日至2021年9月13日在寧夏博物館展出。
花鋪蓋——中國土家族織錦西蘭卡普展 2021.06.17 ??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宣傳展示土家族織錦非遺魅力,由寧夏博物館、湖北恩施州博物館、湖北宜昌博物館主辦,湖北來鳳縣民族博物館、湖北長陽縣博物館協辦的《花鋪蓋—中國土家族織錦西蘭卡普展》。 ??此次展覽分為歷史沿革、織造設備、紋飾題材三個部分,展出76件織錦,其中明代1件、清末民國時期21件。展出的織錦紋飾多樣,內容豐富,基本來源于土家人生活的各個方面,充分反映了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和對自然、社會的認知,拉進了傳統藝術與大眾的距離。
“理想照耀中國”專題圖片展 2021.04.29 ??百年建黨路,苦難鑄輝煌。上海黨的一大會址、嘉興南湖紅船是中國共產黨夢想起航的地方。中國共產黨從這里出征,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?!白魇家埠?,將畢也鉅?!币粭l小船誕生了一個大黨。有了中國共產黨,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。 ??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、配合黨史學習教育,寧夏博物館特別聯合南湖革命紀念館、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舉辦《理想照耀中國》專題展覽,藉此讓我們重溫黨的光輝歷程,繼承黨的精神財富,為走好新的長征路,為“建設美麗新寧夏,共圓偉大中國夢”而努力奮斗!
馬學智小字書法探索展在寧夏博物館開展 2021.01.15 ?1月14日,“藝無涯——馬學智小字書法探索展”在寧夏博物館開展,本次展覽由寧夏文史研究館、寧夏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,寧夏博物館、寧夏書法家協會承辦。馬學智是寧夏書法家協會顧問、寧夏文史研究館名譽館員,這是作者60多年習字生涯中,潛心研究傳統書法藝術,將書法實用性與藝術性相融合的一次探索性書法展覽,也是作者致力于小字書法研究近20年的一次階段性總結。
文化記憶—中國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2020.12.17 12月17日,由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、民族文化宮博物館主辦的“文化記憶——中國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”在寧夏博物館與觀眾見面。 中華民族是絲綢之路上具有充沛文化創造力的民族,中國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中華文脈綿延不絕的見證,也是中華兒女現實生活的生動寫照。此次展覽呈現中國絲綢之路沿線陜西、河南、山西、寧夏、青海、甘肅、新疆、內蒙古、四川、重慶、云南、西藏、廣西共13個省(區、市)的部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。展出145套284件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藏珍品。
“寧夏,我的第二故鄉”韓樂業美術作品展在寧夏博物館開幕 2020.11.28 11月28日,“寧夏,我的第二故鄉”——韓樂業美術作品展在寧夏博物館開幕,本次展覽是由寧夏文史研究館、九三學社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、寧夏文聯主辦,寧夏博物館、平羅文化館承辦。展出已故的韓樂業先生80幅水彩畫作品,以描繪寧夏風土人情為主,色彩清晰明快,變化生動和諧,水色淋漓,富有韻味和生命力,展示出作者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對寧夏深深地熱愛之情。
“文物系荊楚 祝福頌祖國”系列海報展 2020.11.19 ??2020年伊始,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,并在全國蔓延,各類博物館雖被迫關展、閉館,但文博人卻以自己獨特的方式,踐行疫情阻擊戰的使命擔當。2月11日,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——“中國文博”發起“文物系荊楚 祝福頌祖國”祝福接力活動。 ??一時間,全國文博機構迅速響應。截至3月16日,歷時35天,經355次接力,140余家國內外文博機構通過官方微博推出400余幅祝福海報,配以揭示文物精神的殷殷祝福,彰顯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內涵、凝聚了全社會抗擊疫情的正能量...